• Home
  • 《张良》:圯桥进履,圯上授书 博浪沙行刺失败,秦始皇毫发无损,这是张良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。现在他成了全国第一号通缉犯,真的是有家难奔,有国难投。于是,...
  • 巴西世界杯四强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阿里爸爸,(https://xueqiu.com/4583899269/322542626)

博浪沙行刺失败,秦始皇毫发无损,这是张良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。

现在他成了全国第一号通缉犯,真的是有家难奔,有国难投。于是,张良改换姓名,开始了逃亡生活。

大城市风声紧,张良在朋友的帮助下,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。

良乃更名姓,亡匿下邳。

下邳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,因战国时期齐威王封邹忌为下邳的成侯而得名。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名胜古迹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。三国时刘备、曹操和吕布在此明争暗斗,吕布就是在下邳被曹操缢死,关羽也是在此地投降了曹操;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;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此担任邳州太守跻身实力派;李白留下"我来圯桥上,怀古钦英风"的名句;陈毅元帅途经写下"夜走泗宿道,晨过废黄河,下邳解鞍马,煮酒醉颜酌"的诗篇。奚仲开国、宋襄筑城、圯桥进履、季礼挂剑、邹忌封邑、刘备屯军、曹操擒布等历史典故均发生于此。

下邳民风淳厚,人口流动不大,最主要是穷乡僻壤,消息闭塞,是个极好的藏身之所。大丈夫能屈能伸,张良学得乌龟法,得缩头时且缩头,隐匿于下邳城内。

等缉捕的风声过了以后,张良又不消停了﹣﹣他利用自己祖上积攒下来的财富,在下邳成立了一个组织,专门收拢各路"豪杰",行侠仗义,打抱不平。

(良)居下邳,为任侠。项伯常杀人,从良匿。

因此,张良在下邳城内,并非足不出户,而是常常走向街头。就是此时,他结识了项伯。项伯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,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。在楚亡之后,项伯犯了杀人命案,被官府追捕得很急,也躲藏下邳城。项伯与张良的逃亡不同。张良是在进行周密的准备后进行刺杀行动,在行动前就已经详细规划了逃亡路线和藏身地点,而且张良的资金准备充足,能够较好安排个人生活。项伯逃亡过程中很匆忙,逃亡路线的规划也只是临时安排,所以逃亡时很落魄。遇到张良,成了项伯一生的一个转机。

张良长于规划,做事有非常明确的计划性、目的性,有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主导偶发事件向着利于自己方向发展的能力。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更难得的是他有强大的亲和力,而且长于人脉的建设。

项伯犯了死罪,向张良求救。这件事也可能是张良探知了项伯的身世,他利用自己在下邳建立的人脉关系和充足的资金力量,给予了项伯必要的支持和帮助,并提供了秘密的隐匿地点,使项伯安然地躲过了追捕,直到后来风声渐息。

这种救命之恩,作为项伯来讲,是必须要回报的一种感情预支,而且这种感情远远超出了生命之外,进入了下意识的状态。

事实证明,项伯后来对张良的回报正是在这种下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,没有任何思考,不计任何后果。项伯是一个讲义气的人,他这种所谓的义气,是一种极莽撞的行为,甚至改变了后来整个楚汉争霸的方向,使项羽失去了取得天下的绝佳战机。对于项羽来讲,项伯堪称"千古罪人"。

营救项伯,可以看出张良在人脉建立上的强大能力。他为自己储存的人脉基础,在后来的征战里,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活命的机会,还为自己施展才华、建功立业创造了良机。张良为后世提供了储存人脉基础的一种范式,启示我们任何一种善意的行为,都可能是自己以后的助力。

张良在下邳每天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,直到遇上那个神秘老头,改变了张良的人生轨迹。

一天,张良在下邳圯水桥上散步,走过来一个穿着灰色粗布衣服的老头,老头虽然看起来苍老却很有精神。他走到张良的面前,故意把一只鞋子丢到了桥下,对张良说:"孺子,我的鞋子掉下桥了,你下去帮我把鞋子捡上来。"张良饱读诗书,知道"孺子"是对人的蔑称,而且还是去拾一只臭鞋。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,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,更没有人使唤过他,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。张良非常生气,真想揍这老头,但又看老头这么一大把年纪了,可能是自己不能下去,便强忍着怒气,跑下桥去把鞋子捡了上来。

张良把鞋子递给老头,正准备转身离开,这时老头又说:"小伙子,我的另一只鞋子也掉下去了,你再下去帮我捡起来。"张良站了许久,心想:"算了,他再怎样也是老人家。"随即,张良又到下面去把另一只鞋也捡了上来,轻轻地把鞋子放到老者的脚边。但是,这个老头却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,他让张良把鞋子给他穿上。张良心想,既然已经捡上来了,穿一下倒也没什么,就擦干净鞋上的泥,一条腿跪下来,恭恭敬敬地给老头把鞋穿在脚上。老头笑了笑,也不道一声谢,拄起手杖就走了。

张良呆视良久,只见那老头走了一段路,又返回桥上,对张良赞叹道:"孺子可教矣。"

并约张良五日后的早上再到桥头相会。张良不知道老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,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。

良殊大惊,随目之。父去里所,复还,曰:"孺子可教矣。后五日平明,与我会此。"良因怪之,跪曰:"诺。"

到了五天后的早上,张良早早起床,匆匆赶去桥上,却发现那天遇到的老头,早已在桥上等候了。老头对张良说:"年轻人,你怎么迟到了。五日后的早上再来吧。"

张良回去之后,暗下决心,下次一定要比这老头早到。又过了五天,公鸡一打鸣,张良就出发赶到了桥上,不料那老头又先到了。老头对张良说:"与老人相见,竟然又迟到,这样怎么可以成大事!五日后再来吧。"张良是韩国贵公子,对于守时这种事情格外重视。张良下定决心,下次一定比老头早到,绝不迟到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,守时是对自己的尊重,也是对别人的尊重。

又过了五天,张良刚过半夜就从家里出发了,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老人。过了一会儿,老头也来了,这次他笑着对张良说:"年轻人就应该这样,想成就一番事业,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才可以。"

老头从怀中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,并叮嘱道:"这本书,你回去好好研读,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帝王之师。熟读此书,十年之内定然能够功成名就。十三年后,若想见我,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,即是老夫的化身。"

张良谢过老头,回去一看,这本书名为《太公兵法》(也有人说是《素书》)。

张良是一个文人,他深知"知识改变命运"的金科玉律,所以,在得到《太公兵法》后,曾经一心想要报仇的张良,竟然消停了十年。他潜心研读《太公兵法》,从中掌握了用兵之道。后来,张良成了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,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,正应了老人的那句话:十年内,必然功成名就。

张良遇到的这位老人,就是黄石公。黄石公,即圯上老人,生卒年约为公元前292年到公元前195年,秦汉时期下邳人,被道教纳入神仙谱系。黄石公的具体身世无人得知,有人认为是司马迁杜撰,也有人认为是民间传说被司马迁采撷入史来描写夸大,总之黄石公是一个神秘的世外高人。

张良始终未忘记黄石公的恩情,十三年后他路过济北时,在谷城山下看到有块黄石,便把它取回,称之为"黄石公",视作珍宝,在家中供奉起来。待到张良去世后,家人便把这块黄石与张良埋葬在了一起。

这就是张良"圯桥进履、圯上受书"的故事。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,而且有很多令人生疑的地方,例如,血气方刚的张良为什么会忍气吞声地替老人拾取鞋子?为什么老人再三为难一个刚见面的年轻人?黄石老人与《太公兵法》真有其事吗?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下的这个故事,看似只是为了给伟大人物增添神奇色彩,但其实却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。

首先,从时间上看,"圯上受书"发生在张良历经失败后的逃亡时期。其次,从细节上看,"圯上受书"事件之后,张良行事风格与之前大相径庭。"圯上受书"看似一个传奇故事,实际上却是张良成长路上的一道分水岭,将他从一个热血复国的青年蜕变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谋略家。

张良的出身,完全不同于刘邦、萧何、陈平、韩信等人。后者世代布衣,属于无产阶级群众阵营,若是在太平盛世,大概无非就是刀笔小吏、贩夫走卒之流。张良不同,他出身显赫,从他父亲往上数,两代人做了五朝韩国丞相。在这样一个家族的熏陶下,即便张良幼年丧父,却从骨子里拥有当时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家国情怀,以及非同凡人的理想抱负。年幼的张良耳濡目染,深深影响到了他"谋天下"的大格局和谋略观。

张良在30岁之前,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两个字"报仇"。刺杀失败让他清醒地认识到,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大秦帝国的统治是不现实的,他必须依靠更强大的力量。于是他在逃亡路上四处结交朋友。同为大秦帝国压迫下的亡国贵族青年,便是最好的结交对象,这其中就包括因杀人而被迫四处躲避的楚国贵族项伯。

"圯上受书"故事发生的时间,正是在他第一次复仇失败的逃亡路上。因此,与其把"圯上受书"作为一个故事来看,不如把它作为张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。从这时开始,那个满腔热血、想凭一己之力报仇的张良渐渐冷静了,一个隐忍而背负使命,寻找机会谋定天下的张良正式踏上历史舞台。

从一个国破家亡的恐怖主义者,到一个权谋满腹的战略家,这也许是张良十年流亡生涯中最大的改变!

Copyright © 2088 1986世界杯_意大利世界杯 - zlrxc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