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一条消息刷屏了: “ofo共享单车”宣布获得滴滴出行领投的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,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,这家从校园起家、以租赁自行车为主要生意的公司获得了真格、红杉、早期投资人王刚个人,以及唯猎资本和东方弘道等投资机构的融资,成为了这个资本寒冬下最引人注目的“网红”项目。
ofo是谁?想必很多投资圈外的群众们还鲜有耳闻,这家公司之前之所以被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“大众网红”摩拜单车一样,都做自行车的“共享”、差不多的时间起步,差不多背景资深的投资方,以及快速的融资频率。除了硬件等差别外,ofo与摩拜最大的不同是,这家公司的自行车仅投放在校园使用,并且允许普通用户提供自己的单车共享给他人。
一句话:摩拜是从城市走向城市,而ofo是从校园走向校园,两者起步的姿态有很大差别。
据智能出行500miles独家消息:之前爆出完成C轮融资的摩拜这一轮的份额被很多明星投资机构哄抢,一些老牌美元基金甚至要创始合伙人亲自出马才能拿下很小的份额。更有甚者一家投资机构将原本这一轮的价格提高了三倍,希望拿下领头的权限,然而权衡再三摩拜选择了H开头的一家投资机构(不方便说是谁,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吧),而这一轮的“pre-value”(投资前估值)高达3亿美金。
兴许正是这种火爆的市场行情刺激了ofo,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ofo就敲定了一笔战略投资,而投资方正是很多人认为与摩拜模式有共鸣的“滴滴”集团。
这笔投资敲定的背后很多人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剖析,而笔者认为,价值投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投资的核心甚至是唯一标准,但是在如今线下线上结合,直接与用户面对面的这种服务层面,价值、模式似乎已经不能成为最重要的,因为摩拜和ofo的模式一点都不复杂一句话总结:
摩拜和ofo都是以出租自行车为主要生意,以低单价但搞交易频率的方式切入一个有机会成为刚需的市场,补缺了一个有机会达到日千万交易量的新平台。
所以在如此简单的模式背后,投资人到底注重什么呢?
1.非一般的关系
不要小看ofo,它根植于校园,没有摩拜名气大,但算上滴滴出行这次投资,它也已获得了总计6轮融资了,而且此前的投资者背景都非常不错,包括金沙江创投、真格基金、经纬中国等这些老牌,以及唯猎、东方弘道新锐,还有王刚这个投资界很有明王的个人背书,可谓后台星光催才。
如果你熟悉滴滴出行的融资历史,你会发现,它们的很多投资者都是交叉的: 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,在A轮投了 ofo 1000万人民币;滴滴A轮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是ofo A轮的领投方;快的(后并入滴滴)的投资方经纬则是ofo B轮融资的领投者。
如此错综的关系,让两家公司必然有无数接触的机会——要知道,商场上的很多交易也都是投资方主导促成的。
在知乎上,原创新工场投资经理,现供职于小米投资的孙志超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
智能出行500miles独家信息是:在最新一轮融资的时候,ofo和摩拜都面临着相同的追捧,老牌和明星投资机构以及个人都分别在两家有下注,而老牌和明星都意味着旗下的项目众多,有很多合作投资、项目之间交叉的历史,所以这一轮融资对ofo来说,无非是做同类选择题,选择的背后很难一句话讲清楚,如果有机会,我们会深扒。
2.气质相投
相比摩拜单车的“产品+技术”模式,和滴滴一样采用平台模式的ofo,更符合滴滴的战略规划。
ofo的车辆主要来自高校师生的共享以及平台的自行购买等。公开资料显示,ofo自行购买的单车成本约在200元左右,采用了价格较低的机械锁;而摩拜单车全部自研自产,每一辆单车的成本在2600元左右。
ofo最初的业务是骑行旅游,面向骑行爱好者提供一系列旅游产品,比如不同主题的旅行线路、领骑和后勤保障等。其于去年9月转型做单车共享。
据滴滴提出的数据,上线至今ofo已有近7万辆共享单车,总订单超过1500万,日订单超过50万,为中国20座城市超过150万师生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。这一轻模式也帮助它能迅速复制。
3.当然是价格!
这可能是最直接,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理由了。摩拜单车俨然已成了最近最耀眼的创业公司,创始人背景也自带明星光环,有报道称,滴滴曾和摩拜单车接触过,但因为对方要价太高,双方并没有谈成合作。(智能出行500miles对这一报道的真实性不负责哦。)目前市场相对小众的 ofo这一轮的价格更有优势,尤其是一些共同投资人从中斡旋之后。投资机构永远只需要做选择题:买早期项目中那个最便宜的。
ofo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拥有这样的规模,除了因为自身的模式,还在于它选择起步阶段聚焦在用户场景比较清晰的校园市场,这样,成本比较低,也拥有很高的复制性。
但如果ofo只专注于校园市场,其投资价值也有限,但是中国的校园市场已成为很多公司起步或练兵的试验场了,饿了么、宅米等O2O公司就是从校园开始慢慢做大,甚至出现独角兽。主导了对ofo投资的真格基金投资副总裁张子陶就已表示,未来ofo也会进入城市。
至于后续故事如何发展,智能出行500miles表示非常不愿意看到新一轮的资本大战,而且根据目前两家的模式来看,抓紧铺量,做好运营才是根本。
但是如此火爆的市场行情下,相信投资机构和明星公司们都已经按耐不住冲动的心情了吧。或许你现在可以想的是,在1块钱半小时的背景下,如果要资本大战,降价已经没有空间,这次真的要开始送钱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