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361年,新国君秦孝公即位。当时中原战国六雄已经形成,而秦国地处偏僻,早些年又被魏国侵占了河西之地。秦孝公乃一代明君,他变法图强,广纳贤士,并且许诺凡是能够帮助秦国富强的人都会得到财富与官爵的奖励。彼时商鞅在魏国屡次碰壁,出头无望,因此来到秦国,为秦孝公所用,这才有了闻名历史的商鞅变法。
公元前238年,秦王嬴政亲政。在秦王少年时,他就立志要统一全国,但他知道单凭秦国的军队力量,很难打败天下所有的诸侯,所以采纳了李斯与尉缭的建议,远交近攻,以连横之术将有实力的大国逐个击破。公元前221年,秦王灭齐,统一六国。
秦始皇
统一六国后,秦王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——秦朝。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胜利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信,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,因此将皇与帝结合,称自己为始皇帝,后世则为二世三世,万世不息。
另一种说法是嬴政为了向后世彰显出他的高功伟绩,不仅仅等同于三皇五帝,因此召集了李斯等谋士商议更改帝号一事。改为“皇帝”,才显得他的伟大超过了三皇五帝。
在确立皇帝称号之前,曾有丞相王绾进谏建议嬴政以“王”自称,因为周朝天子是以“王”自居,才统领了国家有八百余年之久。而嬴政听后不喜这个称呼,因为周朝才只有八百年历史,而他要秦朝万世不息。
之后便有了李斯进言,他赞颂秦王嬴政统一四海,安定社会之功远高于三皇五帝,建议嬴政自称天皇、地皇、泰皇中最尊贵的泰皇。嬴政听后大喜,便去“泰”留“皇”,结合“帝”字,号称皇帝。此后“皇帝”便成为历朝历代君王的专属称号。
丞相李斯之后又进言建议秦始皇称“朕”,所谓“天下皆朕、皇权独尊”。自此,“朕”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皇帝们的专属称谓。
历代皇帝都自称为“朕”吗
在屈原的《离骚》中,曾写道“朕皇考曰伯庸”,“朕”即是普通百姓称“我”的意思。所以,在秦朝以前,“朕”并不是帝王的专属称呼,譬如周天子常自称“孤”或“寡人”。
只有在秦始皇之后,历代帝王才效仿他称“朕”,各个王爵子弟自称“孤”。许多古装剧中皇帝都自称“朕”,但在历史上却不够真实,秦始皇平时更喜欢称“吾”,只有在正式场合中才用“朕”来自称。
同样的,汉高祖刘邦也喜欢自称“吾”,并且在之后三国两晋等朝中,皇帝们大多自称“寡人”,有自谦的“寡德之人”的含义,他们也只在正式场合才自称“朕”。直到唐朝之后,皇帝才在日常中也自称“朕”。
为什么唐朝皇帝开始习惯以“朕”自称呢?
隋末,隋炀帝杨广为君不仁,肆虐残暴,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时任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起兵晋阳,攻占了长安,改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,李渊被进封为唐王。隋炀帝在公元618年死于江都后,李渊称帝,建立了唐朝。隋朝也在杨侑被赐死后正式灭亡。
李渊出身于显赫的陇西贵族,其母是南北朝带有鲜卑血统的贵族。李渊推翻隋朝,建立唐朝,即是推翻的汉人统治,但李唐王朝非常注重汉文化,并且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王朝,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,因此皇帝开始自称“朕”来消除少数名族与汉民族的文化差异,同时更彰显作为皇帝的尊贵地位。
因为唐朝的影响,后世君王便开始流行以“朕”自称。所以,“朕”是在唐及唐以后才成为了帝王日常的自称。
总结
电视剧的编剧为了娱乐大众,往往把重心放在剧情走向上,却忽略了许多历史细节,让观众对历史的认知理解产生了偏差。“朕”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,但在皇权没有固化之前,皇帝大多并不自称“朕”。
所以在秦汉历史剧中,不应该出现皇帝总是自称“朕”的情节,但在清宫剧中,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,皇帝自称“朕”便再正常不过了。日常追剧,也要多关注历史细节哦!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