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 地震短期预报,是指对 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、地点、震级的预报;
(四) 临震预报,是指对 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、地点、震级的预报。
01
以历史地震为基础的长期预报
Q
为什么要开展地震长期预报?
A: 以过去发生的地震为基础,就能大致预报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。假设某种规模的地震大约每隔100年就在某地发生一次,距今最近的一次地震发生在70年前,那么,下次地震就极有可能在30年后发生。调查历史地震的方法有很多,可大致划分为:对古文献和古籍等历史史料记录的调查、对活断层的调查、对海啸搬运过来的堆积物的调查、对海岸隆起或沉降的调查等。
地震长期预报通常只涉及在正常情况下地震发生的概率。这种“预测”并非是广大公众最为关注的、能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紧急防灾措施的“地震短、临预报”。即使如此,这种“预测”对于 地震危险性评估、地震灾害预测预防、抗震规范制定、地震保险等,也是十分有用的。 可有效地用于城市规划、建筑物抗震和提高长期防震减灾的意识上。
02
以地壳观测数据为基础的中期预报
Q
利用什么方法进行地震中期预报?
A:长期评估的地震预报,是用历史地震的发震模式来预测未来地震,所以带有很大的误差。某一地区的地震复发间隔要比人生轮回长得多。例如,发生在俯冲板块边界的地震的复发间隔大约是50年~150年;发生在内陆活断层上的地震的复发间隔在500~2000年以上;而且,发生间隔还有30%左右的误差,因此,总体误差势必会更大。
为了克服长期预报的这种缺点,有必要根据现有的观测数据来推测地震的紧迫程度。
地震活动性图像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地震(中期)预测方法。之所以用得多,原因是这个方法直观明了,并且比较可靠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几乎随处可得。
地震活动性是指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期的地震活动特性,包括地震的时间、空间分布特点和地震频度、地震强度的变化。研究地震活动性,主要是根据地震观测系统测定的(或历史资料中记载的)地震发生的时间、空间位置(震中和震源深度)和强度(震级或震中烈度)等基本参数并研究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。另外,也有人把震源参数的变化(如地震矩、应力降、破裂性质和震源机制解等的变化)作为地震活动性的一项研究内容。
目前,我们不仅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板块边界地震的发生状态,也能通过电脑模拟手段再现出某些地震的发生模式。有了这样的研究进展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就能对某些地区做出“今后5年内发生地震的概率为80%”的高精度预测。做出了这样的预测,对行政方面而言,就能实施比长期预测更具体更集中的抗震加固等防震减灾对策;对个人而言,也可以进一步推动防灾对策的落实。
03
以前兆现象为基础的短、临预报
Q
前兆现象是什么?
A: 如果能在地震即将发生之前发布警报,将会挽救许多生命。因而,必须灵活利用地震的前兆现象来进行预测。
在地震发生前,常常可以观测到一些异常,如 地应变加速或地面隆升、重力场变化、磁场变化、电场变化、地下电阻率变化、地下水位变化、地下流体流动、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、大气化学成分变化以及其他一些可能对应力、对岩石中的裂纹或岩石的摩擦特性的变化敏感的参数的变化。这些异常称作地震前兆,或者说,是可能的地震前兆。
在地震预测中用于检测地震前兆的主要方法是地球物理法,此外还有大地形变测量和地球化学等方法。这些地震前兆统称“微观”地震前兆,相应的方法称为“微观”地震前兆方法。除了上述“微观”地震前兆外,还有不依靠精密仪器、能为人们在地震前所感知的“宏观”地震前兆,如动物行为异常、地下水和温度变化等性质。
在地震预测实践中,多年来,地震学家一直在致力于探索“确定性的地震前兆”,即任何一种在地震之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、并且一旦出现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的异常。
地下水前兆
目前,
地震预报、预测的总体水平、
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仍然不高,
与社会需求相距仍甚遥远。
地震预测作为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、
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
地球科学难题尽管非常困难,
但并非不可能。
依靠科技进步、
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,
选准地点、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
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试验,
坚持不懈地、系统地开展基础性的
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的观测、探测与研究,
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
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。
— END—
参考资料:
《地震预测:回顾与展望》陈运泰
《地震预测的科学》东京大学出版会
转自:济震微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